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理论实践创新)


教学和资本干货与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的教育改革

(1)背景。

1.课程改革的意义。

1)适应全球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的呼唤;个人发展的需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要求。

2)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政治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

2.课程内容的原因。

1)观念滞后。

2)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迁移。

3)课程知识陈旧,结构单一。

4)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中心。

5)思想政治教育不切实际。

6)评价过分强调选择功能。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二)中国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

2.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四有新人。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聚焦记忆)。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也将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学科过多,缺乏融合性,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类别和课时,设置综合课程,满足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全面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选择基础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终身学习。(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动手勤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沟通协作的能力。

(5)转变过分强调筛选和选择的课程评价功能,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局面,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三)中国当前的课程改革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4)课程设置。

1.小学课程的本质:普遍性、基础与发展。

2.小学课程:

1)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全面性和选择性。

2)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

3)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五)我国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

3.加强灵活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